黃芪=黃耆

黃耆,補氣藥膳常見藥材之一,補脾養氣調節免疫力。
黃芪(學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又稱北芪,也是大家口中常說的黃耆。主要生產於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方。
一年當中春秋兩季採挖,除去黃耆的鬚根及根頭,將黃耆曬乾切片,生用或蜜炙用(與蜜液一同拌炒後,攤平放涼)。
藥用、藥理
將黃耆初步加工,調劑於中藥方劑。
黃耆(黃芪)能促進身體代謝、減緩疲勞感、促進血清和肝臟蛋白質的更新;可幫助利尿;增強調節身體免疫功能;此外還有降血脂、抗衰老、抗缺氧等作用。
藥性歸經
藥性:甘,微溫。
歸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
處方用名
- 生黃耆、綿黃耆、北口耆。(生用,多用於固表、託瘡、利水、利痺等)
- 炙黃耆。(蜜炙用,用於補氣健脾)
- 清炙黃耆。(用麩皮拌炒至微黃色,用於補氣)
用量與用法
三錢至五錢,煎服。
煎藥一般用冷水,不宜直接用熱水;容器以砂鍋為優先選擇,其次陶瓷或不銹鋼鍋均可使用;切忌不可用鐵器或鋁鍋。
臨床應用
- 用於氣虛衰弱,疲倦無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等症。
- 在臨床上用於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朮等一起使用。
- 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症。
- 如表虛易感風寒者,可與防風、白朮同用。
- 用於瘡瘍內陷、久潰不斂者。
- 臨床上多用於氣血不足、瘡癰內陷、膿成不潰、或潰破後久不收口等症。如用於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一起使用。
- 用於水腫、腳氣、面目浮腫等症。
- 用於水腫而兼有氣虛症狀者,多配合白朮、茯苓等一起使用。
總結
在孫安迪博士所研發的孫安迪養生湯(超級安迪湯),當中也放入了<黃耆>補脾養氣,幫助免疫力調節,作為安迪湯(超級安迪湯)的主要材料之一。
- 延伸閱讀:
【點擊下方按鈕分享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