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

首頁 » 人物看板 » 台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

評分:4 分,滿分為 5。

「樂學至上,研究第一。」 ──杜聰明

不平凡的開始

杜聰明(1893年8月25日-1986年2月25日) 1893年出生在台北淡水,在日本殖民環境中成長,進入滬尾公學校(現今的淡水國小)就讀,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隨後參加台灣總督府醫學校考試,以榜首錄取。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在日本殖民時代是台灣的第一學府,錄取資格除了考試分數 之外,還需體格檢查通過才能入學;由於身體瘦小的杜聰明被判定為「丙等不合格」,本應該被淘汰,所幸在當時的校長認為,不該有榜首學生遭到淘汰,力薦之下才順利進入學校就讀,也從此開啟了杜聰明博士,不平凡的人生。

赴日求學

1914年杜聰明以第一名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並未來在台灣開業行醫,隔年考取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獲得前往京都帝國大學深造的機會,研究藥理學。

1922年杜聰明成功取得博士學位,是日本第一次頒發博士學位給外籍人士,還是在日本殖民統治的情況下,一位來自台灣的農家子弟,遠赴東瀛深造已是難事,

憑著堅持衝破阻礙,成功拿到博士學位,成為「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更是「台灣史上榮獲博士學位的第一人。

開台第一位醫學博士(圖/wikipedia)

返台研究,任職台大醫學院

回到台灣之後,杜聰明持續投入台灣本土研究,包括「蛇毒」、「鴉片」及「中藥」,協助治療鴉片成癮者,創建藥理學教室,後續培育超過40位博士,發表超過400篇台灣本土醫學研究論文,研發的漸禁斷療方法,對於孕婦成癮者和新生兒的健康調查報告,觸動臨床治療的成效。以及從患者的尿液中查驗出鴉片的使用量,可以讓檢測工作更加快速明確,這項「禁藥尿液檢驗法」至今仍為世界許多機構所採用。並在1937年升任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是唯一一位台灣人教授。

杜聰明博士不僅學習西醫,對於人們質疑的中醫更有不同見解,在抗生素尚未普及的時代背景,他說:「恐怕在霍亂及黑死病的治療方面,漢醫的處方是任何人都可以治療的,可是一個堂堂的西醫大國手卻只能夠束手旁觀,患者幾乎都是死掉的。」

中醫漢藥早已深入民間,為市井民眾所接納的療法,接受度遠遠超過西醫,因此杜聰明博士明白不能將中醫全盤推翻,應該截長補短、中西合璧,才為百姓之福,一味地追捧西方醫學,反而可能錯失改良傳統中醫的良機。

隨著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來台,唯一的台籍醫學教授杜聰明博士也順理成章成為台大醫學院首任院長。

本以為安定的開始,卻在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籠罩著台灣,許多優秀的人民一一的消失,無法想像,優秀的台灣人才,政府竟如此對待,杜聰明博士也無法倖免,只能趕快走避逃難,直到事件平息才又現身,重新擔任台大醫學院院長。

創辦高雄醫學院

重回台大醫學院的杜聰明博士,發現有志難伸,意見不合一再浮現且衝突不斷,決定離開台大醫學院,重新開始,杜聰明博士認為:「公立大學做不到的理想,可以在私立大學實現。」因此在1954年創辦高雄醫學院(現今高雄醫學大學),為台灣第一所私立醫學院,擔當院長親力親為,直到1966年才退休。

杜聰明博士曾說過:「一個醫生必須要懂藝術、哲學、文學、宗教。」積極推展藝術的杜聰明博士,成立了星期六畫會,並且邀請台灣前輩畫家李石樵畫下彰基創院院長蘭大衛醫師割下妻子連瑪玉大腿皮膚移植到台灣貧童的故事。

這幅《蘭大衛醫師皮膚移植手術》,描寫出台灣醫學史上感人的「切膚之愛/割膚之愛」故事,畫作就掛在高醫走廊,杜聰明博士希望:「高醫學生時常在走廊走過來走過去,不知不覺中受感化,將來一定個個學生都做學德兼備好醫生,來為病人服務。」

杜聰明博士終其一生鼓吹和投入中醫及漢藥的研究,他認為中醫科學性不足是事實,加上科學化是必然之途,主張醫藥合一,同時明瞭醫療手段和藥物作用,比才能全盤掌握治療的全貌。如果單獨研究某一味漢藥的成分,將始終無法全盤明白中醫的原理和療效,就無法真正提升中醫的水準,同時也鼓勵西醫的臨床學者研究中醫的治療經驗,由此可見,杜聰明博士十分重視中醫的價值。

終其一生

經歷過滿清時期、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至國民政府等不同時代,一生經歷不凡,在歷史上留下許多第一,台灣史上榮獲博士學位的第一人,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第一位台籍擔任台大醫學院教授與院長,創辦台灣第一所私立醫學院,對於臺灣的貢獻不僅僅是醫學基礎研究、醫學教育,在公共衛生以及醫療政策等領域,也有所影響。 杜聰明博士終其一生的座右銘「樂學至上,研究第一。」

更多文章

我要留言